美国剧情《骨瘦如柴To the Bone》,莉莉柯林斯主演电影

2020年在Netflix上火了好几周的《艾米丽在巴黎》评价相当两极,一方面由于其剧情迎合了女孩们对于巴黎的美好憧憬,一方面也因为过于耽溺幻想的无脑情节而饱受吐槽批评。因为角色设定的缘故,满多人批莉莉柯林斯是个没有演技的无脑花瓶,想跟那些人说来看看《骨瘦如柴》吧,你会看到莉莉柯林斯为戏瘦到皮包骨的可怕敬业度(虽然她本来就也瘦得很夸张,而且《艾米丽在巴黎》依旧是一部欠人吐槽的瞎妹影集)。
美国剧情《骨瘦如柴To the Bone》,莉莉柯林斯主演电影
这部片不仅将厌食症病患的症结点和治疗状态呈现出来,也从旁切入病患家属的陪伴心境,让对这个病症不了解的人可以更多面向地理解厌食症。

看过很多原创小说用厌食症作为主题,有种常见的设定是男主(或攻)有厌食症,而女主(会受)可能有做菜的才能或是有奇妙的体质,于是男主(或攻)就看着女主(或受)下饭,胃口大开把厌食症治好了。

这么简单就能治好的话我想那应该不是厌食症,只是单纯的食欲不振。

每次看到这种情节都想吐槽。当然小说本来就是可以充满幻想和夸大情节的,毕竟小说就是提供人们逃离现实世界的空间嘛。但是作者若是要写一个现实世界有的病症,至少要先认真了解一下好好塑造真实感吧,不然是要怎么怎起共鸣?像是《骨瘦如柴》就是这些作者们在写下设定时可以先来看一下好好了解厌食症究竟是怎么回事的影片。

整部片的娱乐性并不高,虽说有莉莉柯林斯和基努里维斯的美颜,还有许多雨中跳舞、青少年暧昧之类的浪漫情节,但是看到看到剧中莉莉柯林斯饰演的厌食症少女瘦得形容枯槁的模样,老实说是不太舒服的,想到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富足国家(尤其是美国这种消费过剩制造一堆惊人垃圾的国家)有许多人在物质优渥环境中把自己饿得不成人形实在震惊又难过。这部片更多的是在向观众传递厌食症的知识,补足一般大众在厌食症这块的认识。

因为曾经有过厌食症,莉莉柯林斯接演此片就像再度重现某个时期的自己。有过亲身经历的她为了演出特地减重九公斤,在几个换衣服的画面可以看见皮肤紧贴在突出的肋骨上,背后脊椎骨也明显得像是随时会从皮下弹出,整个人轻飘飘的彷佛一折就断。激瘦小的外型让这个厌食症少女很具说服力,也让观众更容易进入她的世界去理解她。

厌食症少女反复治疗都不见效,家人打听到基努里维斯饰演的医师有不同于其他医师的疗程,医师要求她搬进宿舍和其他同样求诊的患者一起过集体生活,并且要严格遵守宿舍规定。

美国剧情《骨瘦如柴To the Bone》,莉莉柯林斯主演电影
一般人无法理解厌食症是怎么回事。肚子饿了就要进食,食物放进嘴里就要咀嚼吞下,这些对于大部份的人都是不需思考的自然反射性动作。而大众对于这一块的卫教认知也不够,导致许多人以为厌食症就是不喜欢吃东西。

电影藉由几位病患的进食状况来呈现厌食症患者在进食上的各种心因性艰难。

表征都是厌食症,背后却各有各人复杂的心理脉络才导致厌食症这个表现方式。

看着满盘的食物却无法忍受将食物送入口中这件事,叉子戳了半天只能戳起几颗豆子,就算逼着自己送入口中也会忍不住反胃吐出 就算顺利让食物落入胃里了,过一下还是忍不住用手指催吐。

对食物有恐惧,觉得热量很可怕,觉得自己一旦吃了就会停不下来,一看见食物就不可克制地开始在脑中计算卡路里,不想让任何卡路里进到肚子里。不然就是会强迫性的运动,逼自己做超出自己摄取热量的运动,将刚进入身体的食物热量消耗掉。

好好地把食物吞进肚子里填饱肚子不吐出来,对于非患者来说就是下意识的一个动作,但对于厌食症患者这是一连串的任务,光要完成就要耗费大量思想斗争和时间。

然而患者的家人不能理解,想要协助也有心无力,日子久了越发疲乏且不堪负荷。

厌食少女艾伦的家庭状况有些复杂,父母离婚后父亲鲜少出现在家庭生活中,继母虽然一心想帮助艾伦并拉近关系,但是艾伦对于继母的积极只觉得烦躁。继妹倒是与她关系不错却也无法走入她的内心。

艾伦虽然想与母亲一起住也母亲也有自己的情绪问题无法分神照顾她,母亲的伴侣对于厌食的艾伦却没有继母那么好的耐心。于是艾伦虽然有两个家却都感受不到依归,她只能将希望放在贝克汉医生的集体治疗宿舍,与其他病人一同生活,是求救也是逃避。

戏中最大的亮点应该是找了基努李维斯演出,由基努李维斯斯饰演的贝克汉医生因为采取特殊疗法使得家有厌食症小孩的家长争相将小孩塞进他为了治疗所安排的集体宿舍。

然而除了让病患集中住进宿舍,并没有看见他采取其他治疗手段。当然要做到表面上的快速治疗很容易,不论是绑起来灌食或强迫打营养针,多的是方法可以阻止厌食症患者的身体继续衰弱下去。但是那些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如何让患者有乐于进食的欲望才是最大的难题。

食物是人类维持生命的能量来源,拒绝食物就等于拒绝延续生命,厌食症在某种程度上是种消极的自我毁灭。艾伦无法获得父亲的关心,无法从母亲那边获得支持,在网路社群上传的插画间接导致他人死亡的风波?种种可能都是导致艾伦厌食的因素,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也无法武断地论证下标签,毕竟我们不了解她,正如她也不够了解自己。

贝克汉医生给予患者们高度的自主权,只要求他们时间到了要一起坐在餐桌旁,不管有没有进食,重点是维持用餐仪式。其他的就是期待行为疗法能够让病患自主选择往活下去的方向行动。医生带着他们出去感受风吹在身上的感觉、雨水落在身上的温度,想要让他们从五感体会生命的美好。

美国剧情《骨瘦如柴To the Bone》,莉莉柯林斯主演电影
但是艾伦找不到进食的意义,或者说她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我相当可以理解那种虚无感,处在黑暗漩涡中的人根本不会觉得人生有什么美好只会觉得生命无意义且烂透了),她问医生:
“我只是不知道有什么意义。”
“在哪方面?意义根本不存在。或者至少我们无法知道何谓实质意义。我们为什么活着?梅根为何流产?那个女孩为何自杀?”
“你没有安慰到我,医生。”
“我没有办法安慰你。你觉得有能让自己安全的办法。这种想法幼稚且懦弱,这念头阻止你体验人生,美好的事物也不例外。”
“你觉得我还不够难过吗?我知道我一团糟,但是你应该要教我如何恢复正常。”
“你知道怎么做。别再等着人生便轻松,别再期待别人来救你。你不需要另一个人说谎骗你,不次每件事情都合理。但是你很坚强,只要勇敢面对残酷事实,你就能活出精彩人生。”
“这就是你的名言警句?要我拿出勇气?”

由基努李维斯对莉莉柯林斯讲出这段心灵鸡汤式的医嘱,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基努的个人人生遭遇,这段对话却又显得格外真诚。

然而这句话对于正处于任何低潮的人来说都是废话(看到这里时疑惑这个医师这样治疗没问题吗到底怎么拿到执照的?),毫无实质帮助,就像叫忧郁症的人要想开一点或是叫亡者家属要节哀一样都是没有同理心的废话中的废话。

虽然最终其实就是这样,除了拿出勇气去面对,别无他法。拿出勇弃去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因为不管你想不想要,它就是发生了,除了接受难道含有别的选择吗?

人类的痛苦多半是源自抗拒接受发在自己身上的事,不愿接受事实,越抵抗就越痛苦。思考某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有什么意义这件是本身就没有意义,因为处在这个维度的我们并无法管中窥豹宇宙的安排,很有可能一辈子都得不到答案。

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接受自己不够坚强,接受自己没有面对生命的勇气,先接受了事实再来想办法。先接受它,自然而然就能处理它,最后就能放下它了。

当然艾伦不会因为戏剧性地听了几句话就茅塞顿开不药而愈,她听到医生给她的建议是要她拿出勇气,气得丢下一句脏话转头就走。因为这种话听在完美主义者耳中就像在批评她不够勇敢,在她的立场她必然觉得无比委屈,难道自己还不够勇敢吗?到底要多少勇气才够?

美国剧情《骨瘦如柴To the Bone》,莉莉柯林斯主演电影
毕竟勇气这种东西要是想生就能生出来,大家何必那么痛苦?

艾伦从宿舍离开后直奔亲生母亲住处,母亲提出她学到的心理治疗法:用抱婴儿的方式抱着她喂奶。想要用这种方式尽一点自己身为母亲的力量。艾伦才感受到母亲也一直在试图用她的方式振作起来修补母子关系。母亲甚至告诉她,如果她选择死亡,那么自己会尊重她的选择。要对自己怀胎十月生下又辛苦拉拔大的骨肉说出这句话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艾伦看见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和勇气。

最后在白日梦中她从空中往下看见瘦得脱形的自己,彷佛凝视死亡的她,她才发现自己并不想往那个方向去,于是梦醒后她找到了一些勇气,抱着会好起来的决心回去进行治疗。

最终所有的治疗都只是辅助,关键还是在个人的转念,能够转念进行新的行为,就能开启新的感受通道,跳离一再重复的痛苦漩涡,卡上新的齿轮,带动往不一样的方向。

然而转念谈何容易,若是人能够轻易转换思维就不会有那么多挣扎拉扯的痛苦了。知易行难啊,就是因为转不了念才会一直卡在同样的漩涡。所以片中才会几度提及勇气,勇气是那把启动的钥匙。

其实剧本稍嫌松散,最后的白日梦场景我也觉得也点跳tone,

总之,不管是为了理解厌食症是怎么一回事,或是为了看基努李维斯的帅脸,建议都可以将这部片找来看一看。

若是在低潮期的人或许也能从这部片找到一点点勇气,每次一点点勇气,累积多了就会有力量继续前行了。

就像片中引用的那首诗,勇气是一块你吞了又吞的煤炭。 一次不成,多吞几次,也就咽下了。

原创文章,作者:80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80smp4.com/286.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